京津冀强化环保联动执法 攻坚秋冬季大气污染
逐绿而动 立体防控平时一周巡一次,节假日每天一次,主要是查看赤水源头附近的山间及河边是否有异常情况。
截至2023年10月底,昭通农信社资产达1064亿元,存款余额958亿元,贷款余额600亿元,存贷规模居全市银行业首位。截至10月底,昭通农信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01.96亿元,余额421.65亿元。
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截至10月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68.46亿元,较年初增加13.15亿元。昭通农信社落实减费让利、延期还本等助企纾困政策,推出外出务工贷惠企贷微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开展高管进企进区入场等专项行动,促进营商环境提升。近年来,昭通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昭通农信社)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主动服务和融入昭通产、城、人三篇文章,挺进乡村振兴主战场,服务普惠金融第一线,奔赴地方金融最前沿,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交出亮眼成绩单。此外,昭通农信社加快发展转型提速,已完成6家县级联社改制组建工作,金融+便民场景金融+消费商圈工作成效初显,移动支付释放活力,个人储蓄存款达742.6亿元,个人贷款达428.28亿元。昭通农信社坚决落实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实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只增不降
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项目编制申报,上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项目3个。扎实抓好社会氛围营造、对外形象提升,着力推动营造更加浓厚的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49岁的陈应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疾病,病情控制后便不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加之工作辛苦,经常饮食和作息不规律,最近身体不舒服,本想着检查下身体,不曾想血糖数值升高,不得不住院观察。
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2020年组建的全科医学科很年轻,而受科室特点影响,这个科室更像年轻人,这里凝聚了敢打敢拼的精气神。3年时间,全科医学科不管是医疗环境还是医疗设备、业务素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勇说:我们走进社区宣讲,让人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常见病、慢性病的知识,消除人们对于疾病的错误观点及恐惧心理,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生活习惯。让患者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心扉也倏然敞开了……经过交谈、听诊等检查之后,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曾静给患者给出了诊断结果。
全科医学科主任陈勇告诉记者。通过示范化教学指导社区医生如何规范化诊疗,从而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文/图/视频校对:胡远松。变小盆景为大花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应说:我的主治医生经常打电话给我,时刻关注我的病情变化,叮嘱我注意事项,深深感受到了医生对我的关心,他们的服务实在太好了。12月21日,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喜迁新址,这是全科医学科的全新亮相。
除了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外,为基层医院全科医生提供规范化培训,逐步解决基层人才瓶颈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一般的健康或疾病问题。曾静说:通过在全科医学科的培训,我不仅开阔了眼界,对多病种患者的诊疗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把在这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去更好地服务患者。面对患者,她比以前更有耐心更细致,业务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室承担了云南省全科医师的系统化培训,全方位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全省基层医疗卫生系统输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变群众跑为医生跑全科医学科基于分级诊疗的理念,想方设法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社区。这不仅是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发展的必选动作,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科室还创建了医、护、患微信交流群,除了定期在交流群内分享科普常识,便于患者及时了解疾病的最新动态,医生护士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全过程服务患者。现在,患者和家属就能一站式完成一部分入院前检查和准备,减少了患者的跑动,真正提升了便捷性
推进现有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成立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党员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做长产业链条,走好精品路线。同时,依托职业经理人,开发了农家火腿、香肠、美味山珍菌、七彩菌汤包、花生、大米、蜂蜜、土鸡蛋等60余个农产品,并申请注册了品牌一座村,让农产品有组织地对外销售。目前,金银花总体长势良好,已经开花一次,收获一茬金银花。我用分红领到的500元钱购买了10斤油菜籽和肥料,并将油菜籽种植在10多亩荒地上了,这样既可以美化乡村,又可以增加明年的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在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芭蕉村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新模式,立足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确定了在海拔1100米以上区域种植竹子,海拔700米至1100米区域打造油料、中草药、茶叶基地,在海拔700米以下区域发展绿色蔬菜的产业定位。为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号召,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补贴部分绿化费用,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向村内紫薇种植户选购价值7.5万元的3年以上树龄的紫薇优质苗木5000棵,用于芭蕉村主干道沿途两边路旁绿化美化。
今年以来,村党总支牵头协调公司整合芭蕉村30余种农特产品上架云南移动彩云优品平台,并将部分盐津县农特产品上架云南移动生活体验区。12月20日,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驻芭蕉村第一书记、队长张智杰激动地对记者说。
昭通日报记者:陈忠华 文/图。目前,已种植竹子4500亩、花生30亩、食用菌30亩、油菜500亩、红薯820亩、茶叶500亩。
芭蕉村引进农业公司后,村民罗明银家种植的油菜、红薯、花生等农特产品销路畅通,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加上养猪、养牛带来的可观收入,生活越过越红火。党建引领发展 凝聚产业合力振兴乡村必先振奋精气神,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聚拢人心,助力乡村振兴。公司帮助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农特产品金额达835万元。陈辉奎边精心管护自己的发财菌,边笑着对记者说。
50岁的芭蕉村思理村民小组村民罗明银说。最近3年来,盐津县盐井镇芭蕉村两委和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及其驻村工作队携手共进,坚持以壮大产业为基础、群众增收为中心,积极探索党总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企业+‘832平台+农户发展新模式,着力破解农特产品发展难销售难等问题,探寻到了群众增收的密码。
2022年,芭蕉村党总支协调盐津肖光俊蘑菇种植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自身土地流转,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与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合同,建立了企业与农场、农户长期稳定购销的合作机制。探索互联网+ 畅通销售渠道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自2020年5月结对帮扶芭蕉村以来,借助线上线下平台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在网上售卖农产品,积极拓宽农产品的销路,探索建立消费帮扶长效机制,让当地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在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芭蕉村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优质农特产品,线上充分利用832平台、彩云优品、移动积分商城,依托抖音平台、大学生公益助农等活动开展宣传推介,线下通过组织团队跑市场、跑企业、跑单位等方式进行销售,多渠道的产品销售方式,让芭蕉村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中国移动云南公司2021年5月挂钩帮扶芭蕉村后,派出了3名驻村队员,与芭蕉村党总支采取党建合创、主题党日同过、党支部活动室和党员活动站共建等一系列联动措施,推动芭蕉村基层党组织和阵地建设。
通过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帮扶补贴50%、茶叶种植公司出资50%的办法,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动员芭蕉村新街片区80余户农户认种安吉白茶600亩,今后的销售纯利按照1:3:6的比例分配给村集体、企业、农户。芭蕉村探索党总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企业+‘832平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把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企业聚拢起来抱团发展,真正让集体经济、企业、群众三方利益捆绑、资源互补、成果共享。龙洞村民小组颜昌其家今年种植红薯4亩,11月采收红薯3吨多,卖了2000多元。以前我种菌子还要去城里找销路,现在移动公司帮我们把销路打开以后,我就有信心做大一点、做强一点,然后带动周边的邻居一起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群众增收的密码。重点关注20亩金银花的田间管理工作,督促种植户定期或不定期上报省农科院专家,以便专家给予施肥施药及田间管护的指导。
2023年,在云南移动‘彩云优品上架的芭蕉村农特产品实现销售额68.14万元。冬季正是盐津红薯和粉条大量上市的季节,在2024年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工会又从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订购了50多万元的红薯粉条,开启了芭蕉村新一年的农特产品销售之路。
今年10月18日,芭蕉村感党恩、庆丰收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举办,村集体实现利润分红25.2万元,204名村民分红10.2万元。2023年,芭蕉村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优质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其中村民通过云南盐津芭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农产品金额达228万元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